做创新药:不能怕卷,要敢卷,更要卷出来!BiG年会万字报道
本届年会部分演讲嘉宾合影&视频快闪
* 以下内容现场为准,观点未经所有专家审核,仅供参考交流
01
BiG理事长连任仪式
BiG理事长连任仪式
董 晨 中科院院士、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BiG理事长
过去3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不平凡的3年,也是生物医药界跌宕起伏的三年。
2020年10月起,董晨院士当选BiG第三届理事长,在其领导的理事会带领下,BiG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期间,BiG个人会员即将突破600人、协会新媒体关注者突破3w、成功召开多场具有业界影响力的创新药盛会。不但加速了早期原研与工业界的融合,更是倡导并实践将临床科学和BiG的创新生态进一步融合。
感谢董晨院士对BiG及新药生态作出的杰出贡献,经BiG现任理事和执委会的一致通过,董晨院士连任第四届BiG理事长。自此,BiG委员会也正式开启又一篇章,望与全球医药同仁创药为民,砥砺前行。
主旨报告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新冠疫苗药物研发 高 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BiG理事
21世纪以来,世卫组织已经宣布7次突发性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每2到3年一次,人类跟病毒就是相厮相杀,这就像猫和老鼠的故事,有时候汤姆占上方,有时候杰瑞占了上方,但最后人类还是把病毒干掉了。
新冠给人类这三年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现在的机遇应该抓住。中国疫情防控取得了伟大胜利,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为未来、为世界提供方案:科学求真、行政务实。求真靠科学,务实靠公众理解、参与依从,从而形成强有力的行政决策,这三步一步都少不了,如果没有科学基础,行政决策就没有依据。
科学求异,技术求同,工程和医学求全。关于基础研究经常会有一个误区,很多同行认为我们的科学跟欧美的科学不一样,这是不正确的。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科学求异,科学不是中国的也不是任何其它国家的,是全人类共有的,做的只是中国的科学那一定是技术,所以科学一定求异,是全球人民未知的东西,其成果必然是全球所共享的。至于教育和技术我们可以不同国家不一样。这就是科学求异,技术求同。
医学不简单是科学,医学高于科学,医学一定有人文,医学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物理化学就可以解决的,要把物理化学应用到医学,所以是科学为基础,高于科学,这才是我们的医学,就跟我们工程一样。这就是科学求异,技术求同,工程和医学求全。
我们天天说卡脖子,其实这是有三个层次的东西:卡脖子的背后是科学上的卡脑子,还有不敢“闯”的捆四肢。“卡(着)脑子+捆(着)四肢”,创新如何做,不可能做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更多的是需要在三个层次上做,只有这样想才能释放创造力。
基础研究一定要实现应用转化。举个例子:我们实验室是全球第一个开展筛选针对RBD单克隆抗体工作的团队,当年发表在Nature上,也是基础研究,后来和礼来/君实合作,在欧洲和美国也上市了,这是我们很成功的基础研究。我们的另一个基础研究向产品转化的例子就是全球第一个获批使用的新冠蛋白亚单位疫苗,巧妙的设计理念发表在Cell科学杂志上,与智飞龙科马合作转化成疫苗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使用。
各位企业家们,要谈情怀但是要少谈,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要少谈钱,要多谈科学问题。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最后用结果说话。
AI生物医药转化应用的思考许 田:西湖大学副校长、复星医药首席科学顾问/孵化器主席、药物牧场创始人
生物医药+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厉害的科技革命,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人工智能在生物医药中最早的应用是医学图像,分享三个我和朋友一起创建三家的人工智能与药物研发结合的科技公司案例。
* AI Therapeutics
AI Therapeutics建立了一个先进的深度学习平台Guardian Angel™,它综合了药物和疾病的公共和公司建立的专有遗传学数据,在人工智能算法平台的帮助下,5年时间,开发了四种候选药物,均进入临床阶1-3期,包括治疗癌症的药物、最有希望治疗ALS(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候选药物。
* 双虹生物(DoubleRainbow Biosciences)
双虹科技希望用人工智能跟代谢组学相结合来很快地把植物中有效分子找出来。找到有效分子之后,我们认为不需要药物化学家,因为植物本身就能合成。我们通过人工智能和遗传学相结合,寻找在植物里面合成这些小分子的酶和它们的基因,然后通过合成生物学把基因放到酵母和细菌里面发酵生产,直接绕过化学进行生物合成。如今我们已经把整个技术路线走通了,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 药物牧场(Drug Farm)
2015年底,我们成立药物牧场寻找全新药靶并研发首创新药,建立了 IDInVivo⁺ 和 MedChem5 两大平台,前者基于转座子进行新药靶筛选,在具有完整免疫系统的活体动物中直接发现新药物靶点,后者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药物分子的设计。piggyBac 转座子诱变技术是中国自主产权的基因诱变技术,药物牧场把这个技术用到药靶的筛选也是首创。目前我们通过这个技术已经找到了多个全新的药靶。而且,我们认为,我们找到的药靶相比传统方法找到的药靶成功率更高,目前新药靶的药已完成正常人群试验,进入全球多中心病人试验。
NK疗法最新进展与临床转化田志刚:中国工程院院院士、恩凯赛药创始人
NK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和T细胞是杀灭癌症的“双雄宝剑”。NK细胞是肿瘤的‘天生杀手’,是最先到达战场的免疫细胞,T细胞为“后练杀手”。NK细胞发现较晚、了解较少,但发展迅猛、潜力巨大。
NK细胞药物差异化发展战略1. 异体NK细胞是推进细胞免疫治疗的关键*恩凯赛药团队30年前开创了异体NK细胞用于肿瘤治疗的先河2. 异体NK细胞是细胞类药物的优选底盘细胞*CAR-NK细胞的优势(与CAR-T比较): 异体+安全
3. 外周血是异体NK细胞最佳原料4. 非基因修饰NK细胞的巨大价值*非基因修饰NK细胞药物与抗体类药物的组合战略
5. NK细胞受体(NKR)将改变细胞治疗的药靶格局6. 合成免疫技术决定免疫细胞NK细胞治疗的最后赢家*针对“狡猾多变”肿瘤的精准治疗方案:对NK细胞进行智能化、定量化、工程化设计和人工合成,获得合成NK细胞 (SynNK™)。
CNS领域临床未满足需求及创新研发-临床研究者视角 李华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全球抑郁症患者人数庞大,超过3亿,抗抑郁治疗领域的需求巨大。全球抗抑郁药发展,已经走过了60余年历史。近十年新型抗抑郁药上市放缓,抗抑郁新药研发存在多项挑战,安慰剂效应是II/III期试验失败主因之一。
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78个在研抗抑郁创新药机制与靶点,两大趋势:其一:以NMDAR拮抗剂为代表、作用于谷氨酸能和GABA能系统的新药,在全球和中国的市场份额都将迎来快速增长。其二:抑郁症是一种具有多维临床特征的疾病,患者体内有众多神经递质及分子的改变。为了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部分抗抑郁药可同时调节两个或多个靶点。
新药的差异化研究,以作用机制为根基,同时要结合临床需求。面对不断增加的抑郁症患者数量和用药需求,从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到具体在医院和研究机构的落地实施,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诊疗及药物研发都将迎来一波黄金发展期。
03圆桌对话,多维视角
对话:从源头创新到转化,中国高校能不能扛起下一波创新药浪潮?
董 晨:中科院院士、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BiG理事长许 田:西湖大学副校长、复星医药首席科学顾问/孵化器主席、药物牧场创始人冯新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顾翠萍: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 (主持)
Q:现在国内高校的创新转化,如果和美国对标,我们处于什么水平?或者说具体的差距是在哪里?从创新到转化的鸿沟,里面的挑战主要是哪些?
冯新华:与美国相比,国内的创新创业环境至少差了十年左右,大部分管线还是以me too为主。不管是大分子、小分子、ADC或其他药物形式,都需要有更多创新点,而不是同质化竞争,如何避免这样的现象对我们创业环境会更加有利。从创新到转化:科学家擅长做创新,但不一定适合创业,但也因人而异。科学家是否愿意放下心态,能不能跟经纪人或投资人配合和合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许田:总的感觉,无论是投资还是产业,中国进步非常快,但在创新药和创新仪器研发方面仍旧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历史过程。中美不同点在于,美国市场是金融与科技结合,中国还有第三个方面就是政府,如果政府政策可以引导得好,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合力,能够发展得更快。
我觉得最大的转化挑战,是经验和科学的结合,转化跟做基础研究不一样,转化是目标导向的,生物医药的产品周期很长,所以它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从来没有一个公司的产品转化过程自始至终一成不变,都是根据多方面经验进行不断修正而发展的,这不只是科学问题,大多数失败都是科学之外的问题,所以跟投资界共同前行也非常重要。
董晨:我同意刚才两位老师的看法,我们之前生物医药的发展,基本特征是进口替代,就是人家有的我们也要有,这是因为我们的市场是半封闭的,所以给我们本土产的药物有一些机会。还有就是资金驱动,经济发展的红利一下子都投入一些热点领域,比如PD-1、CAR-T等等,造成一些领域,如肿瘤免疫,产生局部优势。
如果说我们现在缺什么,主要缺两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源头创新,国内生物医药研究的体量还是非常小的,美国的研究体量是非常大的,基础研究的支持也是非常大的。这是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努力的方向。腾讯这方面带了一个好头。
第二是:国内医院医生做临床研究的能力比美国相对落后,美国有一大批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s),会探讨不同的疾病应该如何来治疗和研究,所以其医学的创新是源源不断涌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新药到美国去做临床试验。我们国家需要培养MD/PhD。
Panel:下一代创新生物药由谁领衔?基于抗体的multiple modality如何创新?
钱雪明:创胜集团联合创始人/CEO、BiG执委(主持)刘勇军:信达生物总裁陶晓路:和铂医药首席开发官秦 刚:启德医药创始人/董事长
Q:现在全球范围内卖得比较好的药物当中,至少有7到8款都是抗体药物,但是技术发展迅速,人人都可以做抗体,我们如何来创新和竞争?都在讲靶标内卷,可以做单抗、双抗、 ADC、CAR-T等,企业如何分配资源来做选择?
刘勇军:我非常欣赏我们信达Oncology head 最近说的:我们信达敢卷,不能怕卷,要卷出来。我们几乎什么靶点都做了,当然我们也非常关注同行的临床进展情况,关注我们的产品是否可以被首批,如果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分子,我们会与竞争者开展头对头临床试验,这样就会凸显出竞争优势。
将来的十年,小分子和抗体肯定还是主流,其他的领域很新兴(比如说mRNA、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但是它不会replace抗体。信达生物主要的focus和Pipeline就是抗体,现在国内主流还是同质化严重,就如同有句“戏言”:世界上所有做生物药公司只有两种,一种是ADC公司,一种是还没有做ADC的公司。
陶晓路:和铂医药自主开发了很多创新的技术平台,根据不同的MOA和需求,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双抗,我们也希望把这个平台开放给其他Biotech或MNC,开发更多的modality。
不过创新不是单纯地追求新的modality,新的modality会带来很多的希望,但也会有更多的risk,找一个新的靶点也是很难很少的。更重要的考虑临床需求。换个思路,更新一个旧靶点的不足之处可能是更重要的;或者跟紧适应症,哪怕现在某个肿瘤很火,已经很多治疗手段,例如PD-1副反应很大,我觉得这些更是大家需要关注的点。
秦刚:启德医药自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在偶联药物核心底层技术深耕,10年前很难预料到今天ADC/XDC这个行业的火爆,幸运的是,经过扎实的积累,当抗体+时代到来之时,特别是ADC领域引领全球创新生物药开发之际,我们已搭建了完整的“工具箱”,可满足高品质生物偶联药物从概念设计一直到商业化的完整链条。
以双抗ADC为例,从临床需求端分析,其到底能不能带来真正的临床需求满足或者临床获益?我们的结论是,可能有一些靶点组合,确实存在临床的潜在未满足需求。但是如何通过有限的临床前评价模型去确认双抗ADC对比药物联用产生1+1>2的协同价值,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坚信,对疾病生物学机制的理解越深,将会有更深的探索空间。
Panel:新药投资的“道”与“术”,投早投小是避风港么?即贵又卷的赛道还出手么?
李 佳:朗盛投资合伙人(主持)赵 群:元禾原点合伙人周 培:信成基金合伙人徐小星:泉创资本董事总经理
Q:业界存在一种说法:在以前,非常多的公司基金都是投比较晚的项目,60~70%都投了Pre-IPO项目或者C轮之后,最近有数据表明大家都开始投早期项目了。以及,关于卷不卷的话题,大家怎么看?
赵群:这显然是一个不太正确的说法,大家都会投一些早期项目,只是比以前更有兴趣。早期的挑战还是非常强的:如果大家都在做什么,最好不要做什么。举例,我在16年投ADC时,有非常多反对的声音,投早期会面临99个人给你说这个不能投,你是不是足够坚定一定要投。比如mRNA疫苗将近10年都默默无闻,直到新冠疫苗的诞生。
敢卷和不敢卷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不太敢卷。如果我们进入一个领域,是很多基金都不认可的领域,这反倒让我们放心,挑战科学本身有点猛于虎的感觉,VC应该做向科学要收益的事情。
周培:信成基金是由信达生物发起设立,且独立运作的基金。关于投早投小的这个话题,我觉得跟中国整体的投资趋势,生物医药的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如开始11-12年的时候,早期是非常难投的,特别是对中国的Biotech。后面时间,由于中后期的一些资本投入,把土松了,加上二级市场的表现,政策环境的诸多影响,更多的投资人愿意往前走,归根到底的一个原因是:资本肯定是逐利而往。
徐小星:我们的战略团队基本上在业界做研发,对我们来说投早期一直觉得也是有风险的,不是避风港,得有能力。做药非常昂贵,周期非常长。所谓的避风港是指你不会马上被二级市场披露得血淋淋,但实际上早期的科学风险是更高的,人员的风险也更高。三个硬性选择指标:产品、人才、有独特专长的平台。
举例:前几年,某个大公司回国的人,再加上一个大学教授和融资的人做热门赛道, 就觉得可以比别人做得好,但看履历没做过ADC也没做过核酸药,没有数据怎么证明证明你会比别人卷得好呢?有一段时间可能是能够融到钱,但错过风头就会形成脱钩,所以深耕某一领域多年的科学家会更受青睐。
李佳:无论是早期还是中后期,每个机构都有不一样的逻辑,关键还是差异化;回到我们朗盛的例子,作为一个相对小的基金,我们一直都是投早期,从13年开始,就是这个策略,投早/投创新,投行业最佳,投世界唯一。
在中国当下的大环境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对于创始人来说,找到一款合适你的投资人最重要。早期项目,把科学想的明白一些,中后期的项目,把战略想明白。
六大主题论坛
更多报道将陆续推出
论坛一:大分子与新技术
冠名支持:百英生物
▼
开场致辞
卢宏韬: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CSO、BiG总干事
TGF-β Signaling in Cancer:Good, Bad and Ugly
冯新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新技术之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OC)
吴 昊:迦进生物创始人/CEO
创新多平台加速抗体发现的简介和应用案例
许 龙:百英生物研发总监
AIGP平台:生成全新蛋白,解码生命奥秘
高 亮:百图生科生物计算创新发展平台总经理Panel:抗体新观,如何破解靶点內卷? 抗体新技术有何新突破?
卢宏韬: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CSO、BiG总干事(主持)
查长春:百英生物董事长王 菊:海思科医药集团研发副总经理邱阳生:祥耀医药CSO何 云 :诺纳生物CTO吴丹青:岸迈生物新药研发总监
论坛二:小分子与难成药靶点
▼
开场致辞
肺癌的小分子经典通路回顾及下一步挑战李子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Panel:BTK/KRAS/CDK46开发热潮下的冷思考!及下一代新靶标
吕 强:劲方医药创始人兼董事长(主持)
蓝 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科研副院长、或然生物联合创始人
颜士翔:本草资本合伙人、凯图医药创始CEO
王奎锋:勤浩医药创始人/CEO
邴铁军:爱思益普副总经理
冷冻电镜赋能新靶标新机制的SBDD
颜晓东:佰翱得生物冷冻电镜副总裁
小分子新药研发策略: PROTAC and Beyond
冯 焱:领泰生物CEO
难成药靶点新思路:小分子靶向RNA
李 阳:ReviR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蛋白动态构象变化中的小分子药物发现
郁征天:宇道生物联合创始人&CTO
论坛三:CGT/RNA疗法下一站创新
冠名支持:楷拓生物▼
GCT 在CNS疾病治疗上的应用和挑战
申华琼:纽欧申医药创始人/CEO、BiG理事
GCP视角下:实体瘤领域细胞基因治疗的临床需求及发展
罕见病基因治疗药物的开发现状和挑战-- 从争先恐后到百花齐放
mRNA药物CMC关键点思考朴希俊:楷拓生物RNA技术副总裁
Panel:CGT下一站创新在哪里?更大适应症vs.更大工具箱?
郭秋杉: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总裁、BiG青委(主持/策划)
石成蹊:星辰集因联合创始人/CEO
周昌阳: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青年研究员、益杰立科联合创始人
忻 蓉:时夕生物CEO 马丽佳:西湖大学研究员、西湖云谷智药创始人许 效:愈方生物创始人/CEOPanel:站在CAR-T巨人肩膀,New modality商业模式如何落地?如何走向产业化?
申华琼:纽欧申医药创始人/CEO、BiG理事(主持)
齐渊元:复星凯特CCO
薛明宇:经纬创投投资副总裁
蒋义彰:大睿生物VP(BD & Strategy)
论坛四:ADC/核药的异军突起
冠名支持:Median▼
开场致辞+冠名致辞
肖 亮:宜联生物联合创始人/COO张 旻:影研医疗科技中国区总经理
ADC及创新偶联药物临床开发进展
王晓稼: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教授
Panel:新一代ADC如何差异化创新?本土ADC出海秘籍
肖 亮:宜联生物联合创始人/COO(主持/策划)
张 彤:橙帆医药联合创始人、CBO/CFO
方 磊:乐普生物副总裁及乐普创一总经理
李雯佳:Roche pharma partnering ,associate director business development
薛明宇:经纬创投投资副总裁
Review:核药全球研发格局
须 涛:智核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ADC+RDC:非临床评价策略
汤纳平:益诺思生物毒理事业部副总经理/上海GLP机构负责人
Panel:核药的难题突围与投资价值
喻 晶:幂方资本合伙人(主持)
论坛五:AI商业模式与小分子场景
协办单位:自贸壹号▼
开场致辞
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发现:机遇与挑战侯廷军:浙江大学教授
对话:从海外上市公司财报切入,AI制药的盈利模式走通了么?与MNC如何合作?
AIDD/proteinGPT/自动化
创新园区视角:激活生物医药产业“青春密码”
段会敏:星北自贸壹号产业发展部负责人
Panel:赋能小分子药物发现,AI的表现如何?如何突破难成药靶点?距离开发全新分子还有多远
余 强:盛世泰科创始人、CEO(主持)
丁元华:元启生物制药创始人/CEO倪海洪:雅深智慧创始人郁征天:宇道生物联合创始人/CTO
张佩宇:晶泰科技CSO孙伟杰:深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论坛六:AI+大分子/CGT场景
联合主办:播禾创新中心▼
开场致辞+联合主办方致辞
朱祯平:华深智药总裁/联席CEO
乐晓桐:播禾创新中心总经理
Al+抗体发现和设计思路及案例剖析
Global Pharma R&D Landscape 2023周淑华:Citeline首席分析师
如何突破T细胞耗竭瓶颈?Al+CAR-T的设计思路郭雨刚: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莱芒生物联合创始人
Panel:AI 突围抗体研发 -如何将深度学习和计算方法转化为实际应用?
第五届BiG辩论赛:AI制药,能否突破现有的知识和技术边界
朱祯平:华深智药总裁/联席CEO(主持)AI+生物药队:魏 君:睿健医药创始人/CEO(队长)陈 航:星亢原生物联合创始人/CEO瞿佳润:百图生科战略与投资副总裁AI+小分子队:邢 莉:朗睿医药创始人/CEO(队长)许大强:索智生物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
牛张明:德睿智药创始人/CEO
最佳辩手:陈 航&邢 莉
会前私董会:临床CXO选择与出海战略
联合主办:海金格医药▼
齐学兵:海金格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赵 宇:哲源科技COO余 强:盛世泰科创始人、CEO
会前私董会:ADC的下一站创新及出海战略
联合主办:凯莱英生物媒体支持:猎药人俱乐部▼
黑永疆:智康弘义联席CEO
朱祯平 :华深智药总裁/联席CEO
夏明德:英诺湖医药创始人/董事长/CEO
私董会午餐冠名蓝西实验室▼
05 创新栏目及大事记▼欢迎晚宴冠名:宏韧生物剧本杀支持:斯丹姆集团
BiG欢迎晚宴
第一届新药剧本杀
晚宴致辞姜宏梁:宏韧生物创始人、首席科学家、董事长
开场脱口秀:投资与创业的爱恨情仇,是项目靠谱还是创业者靠谱?李佳:朗盛投资合伙人
BiG首届Biotech剧本杀,新药研发的战略与战术思辩
喻志云:经纬创投合伙人(导演)朱忠远:映恩生物CEO舒 骁:盛鼎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合伙人
王奎锋:勤浩医药创始人/CEO(导演)徐宇虹:高田生物创始人/CEO冯 焱:领泰生物CEO
李 圆:BiG秘书长(导演/主持)
最佳演员/合伙人:舒 骁&王奎锋
精彩内容持续报道中……
下海
——东海BiG剧本杀有感
遥望大海心有不甘
初碰浅滩风光无限
尝试入海寒意袭来
心中惆怅何时蓝海
By 田志刚院士Let‘s Go BiG-使命、愿景、价值观更新发布 杨 颖:泉心泉意创始人、BiG常务执委
使命:胸怀中国,引领全球创新!以科学为基,共建生物医药创新
生态圈。
愿景:成为独特、原创、有影响力的链接原创科研、产业转化的生物医药社群。价值观:开放、科学、创新、合作价值主张:相聚、相识、相知、相助中文名:生物医药创新社英文名:Biomedical Innovation Group(BiG)
BiG供应链联盟成立现场
5月19日下午,BiG供应链联盟正式成立,并以开放空间形式举办了首次联盟会议,BiG总干事:卢宏韬、常务执委:杨颖、秘书长:李圆分别在成立仪式上发表致辞并见证。新成立的供应链联盟将继续秉持BiG滋养原创的精神,通过打造亲切友好的氛围,为供应链人提供一个自由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提升生命科学领域供应链价值,携手创造医药研发高效,安全的供应环境。
特别致谢
2014年2月,一个非营利性专业机构:BiG生物医药创新社(Biomedical Innovation Group)在充满药味的上海张江应运而生,伴随着中国新药的黄金十载,BiG以“开放、民主、平等“的精神为宗旨,以”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滋养原创的生态环境”为使命,不断吸纳有志之士,从成立之初的21人,日渐壮大已成长拥有500余位个人会员的生物医药创新社群。